45IT.COM- 电脑学习从此开始!
DIY硬件教程攒机经验装机配置
设计Photoshop网页设计特效
系统注册表DOS系统命令其它
存储主板显卡外设键鼠内存
维修显卡CPU内存打印机
WinXPVistaWin7unix/linux
CPU光驱电源/散热显示器其它
修技主板硬盘键鼠显示器光驱
办公ExcelWordPowerPointWPS
编程数据库CSS脚本PHP
网络局域网QQ服务器
软件网络系统图像安全
页面导航: 首页 > DIY硬件 > 硬件教程 > 存储 >

唤醒80后尘封记忆 昔日经典硬盘逐一看

电脑软硬件应用网 45IT.COM 时间:2009-11-07 13:36 作者:佚名

  “80后”们的儿时,电脑是一抽象又神秘的尤物,而对电脑的初始记忆缘于小学时代,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脑吗?(在学校的电脑课上),摸到了电脑,学了打字,玩了游戏,用五笔输入法打了一篇文章,很是自豪。

  记得在电脑硬盘在教科书里的解释为:硬盘,英文“Hard Disk”,简称HD,它主要用于保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以及运算结果。在IBM 286、IBM 386时代的用户可能还会记得,当时的PC机并没有硬盘这种配件,因为当时电脑是采用3英寸,5英寸磁盘,这些磁盘容量只有1.4M左右。在386时代后期,硬盘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眼中,不过当时人们所接触到的首款硬盘,容量也不过20M大小。虽然这个容量在目前来看,可能只是一个文件大小,但却足以让很多人兴奋不已。下面让我们用经典唤醒80后记忆!看看昔日硬盘如今已发展成什么模样。

唤醒80后尘封记忆昔日经典硬盘逐一看
现代硬盘的鼻祖

  世界上第一块硬盘出生在1956年,当时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(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),其容量为5MB,盘片直径为24英寸,盘片数为50片、重量上百公斤。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,被轴带着旋转,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,实现了随机存取。当时这种硬盘被用于银行,医学等领域。虽然350 RAMAC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硬盘,但它为计算机发展史掀开了新的一页。

  1968年,IBM公司针对RAMAC庞大的体积及低效的性能等缺点,从而提出了“温彻斯特/Winchester”技术。两年之后,磁盘正式诞生。而后在1973年,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基于“温彻斯特/Winchester”技术的硬盘,作为现代硬盘的始祖,这款硬盘的原理与目前的硬盘相似,但是重量依然非常惊人。而在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,这项技术令硬盘的体积可以大大减小,速度可以更快。同时期IBM推出了IBM 3370,这是当时第一款采用thin-film感应磁头及Run-Length-Limited(RLL)编码配置的硬盘。

  1986年IBM 9332诞生,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-7 run-length-limited(RLL)代码的硬盘。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,虽然MR磁头结构早在1975年就提出了。1991年IBM磁阻MR(Magneto Resistive)磁头硬盘出现,历史上首次将硬盘的容量进入了G级别。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,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。1993年GMR(巨磁阻磁头技术)推出,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
  而对于桌面用户而言,桌面硬盘的发展不过是这十几年的事情,最早一批的3.25英寸硬盘容量不过几十兆,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目前桌面硬盘的容量已经超过了TB级别,容量增长超过了1000000倍。但是即便如此,就目前电脑配件的总体发展而言,硬盘依然是电脑总体性能发展的瓶颈。随着近年来各大厂商对硬盘研发的投入加大,硬盘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,表现在硬盘的结构,转速,接口,以及其他关联技术的飞跃式发展。特别是硬盘接口的发展,更能反映桌面硬盘的发展历程,下面,我们先从硬盘接口的发展,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发展历程。

  编辑点评:虽然桌面硬盘与我们相伴了才十几年的时光,而事实上,硬盘从出生至今,早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。在这段时间里面,硬盘经历了多次的发展,当中给人们带来众多美好的回忆。时至今日,最先进的硬盘已经发展到脱离机械,采用更加先进的FLASH、DRAM等芯片作为存储的新手段。硬盘这个昔日被人们称为PC最大的绊脚石,如今已经逐步蜕变成PC发展中最快的产品。

  推动硬盘发展的硬盘接口

  目前大家所熟悉的电脑硬盘接口多数为SATA接口或者是PATA接口,其中,SATA接口(包括SATA2接口)是近年来才刚刚成为主流的,目前已经逐渐取代了原来的PATA接口。硬盘接口代表的是硬盘与电脑其他配件的传输效率,每次硬盘接口的改进,都是以加快其与系统数据交换的速度为首要目的。就像SATA接口取代PATA接口,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SATA接口提供了150MB/s(SATA2支持300MB/s)的传输率,比ATA/133高出很多,而且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。

唤醒80后尘封记忆昔日经典硬盘逐一看(2)
希捷(促销产品 主营产品)ST-506

  对于硬盘接口而言,最早的接口为希捷公司开发的ST-506/412接口。ST-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,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,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,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,早期IBM PC/XT和PC/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-506/412硬盘或称MFM硬盘。在80年代后期,这款接口就被淘汰了。取代ST接口的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出的ESDI(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)接口。其特点在于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,理论传输速度可以达到ST-506的2-4倍,达到10Mbp/s的平均速度,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,就是成本居高不下。

  编辑点评:可以看到,无论ST-506/412接口还是ESDI接口,都是一家硬盘公司推出的接口标准,而各大硬盘公司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接口标准,因此硬盘在不同的电脑上是无法通用的。对于硬盘接口的发展而言,最具历史意义的当属IDE接口标准的提出。IDE接口的出现,让硬盘走进的平民百姓家,也推动了PC存储产品发展。

  IDE(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)接口最初的设计用意在于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,这样可以减少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,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,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,而且不同厂商的硬盘也可以互相兼容,用户安装也更为方便。IDE接口标准得到了迈拓,西部数据等巨头的支持。在IDE的基础之上,西部数据公司制定了增强版IDE(EIDE,Enhanced IDE)接口,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,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.7MB/s,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,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,支持最高可达8.1GB的硬盘。

  在IDE接口标准得到广泛应用的前提下,全球标准化协议将该接口制定成了全球硬盘标准,ATA(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)也由此产生。在最早期的ATA 1.0中,其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,最高传输速度达到了8.3 MByte/s。此后,ATA标准一直发展到了ATA 6.0版本,目前主流的 ATA/133接口类型就属于ATA 6.0标准(Ultra ATA/100(DMA 100)则属于ATA-5规范),其为迈拓公司提出,支持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 133MB/s。在ATA标准的发展历程中,IDE 硬盘接口的技术核心一直都没怎么变化,而随着ATA的发展,传输率瓶颈的问题逐渐凸显,于是,人们开始了寻找下一种接口标准的探索。

唤醒80后尘封记忆昔日经典硬盘逐一看(3)
IDE、SATA接口

  Serial ATA接口是英特尔公司联合西部数据公司等巨头制定的完全不同于并行 ATA接口的标准,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,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,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,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,在提供更高速的传输率的同时,还可以降低电力消耗,减小发热量。目前Serial ATA 1.0支持最高传输率为 150MB/s,而主流的Serial ATA 2.0支持最高传输率为 300MB/s,而SATA最终的目标是实现 600MB/s接口传输率。

唤醒80后尘封记忆昔日经典硬盘逐一看(3)
用于专业领域的SCSI接口

  而在IDE之外,其实还有一种不为桌面用户熟悉的接口,即SCSI(SmallComputerSystemInterface)接口。SCSI接口是一种与ATA完全不同的接口,其是一种总线型的系统接口,每个SCSI总线上可以连接包括SCSI控制卡在内的8个SCSI设备。为了统一各厂商制造SCSI接口硬盘,ANSI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制订了SCSI-1和SCSI-2标准。不过与IDE接口不同,SCSI接口更多地是定位了专业高端领域,因此普通用户对其了解甚少。

  编辑点评:硬盘接口的发展,见证了硬盘在追赶其他电脑配件发展速度的努力与变迁。但是即便如此,由于硬盘的物理特性以及复杂的技术程度,目前硬盘在速度上依然是电脑配件中的瓶颈所在。简单来说,接口的多次更改并未为硬盘带来革命性的改变,硬盘相比于其他PC配件的发展,其发展步伐依然缓慢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1)
10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: baidushare.htm
发表评论
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,严禁发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动的言论。
评价:
表情:
验证码:点击我更换图片
推荐知识